剛剛又經歷了四月一日愚人節,同時對於很多香港人與張國榮的歌迷來說,多了另一重意義。剛巧在前往做心理分拆個案時,途經中環文華酒店,面對有心人放上的數百花牌海中,望着他的照片,誠心鞠躬。
猶記得梅艷芳與張國榮的離開,都曾令萬千港人與海外歌迷,哭得肝腸串斷,整個城市的氣氛,陰沈了很長的一段日子。聽說梅艷芳當年知道身患頑疾以後,情緒反覆,自暴自氣,一度以煙酒來逃避傷痛,形同放棄生命。張國榮,正當全世界都以為他擁有全宇宙的幸福、輕鬆與財富時,他卻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,結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鄭秀文是自己近年很欣賞的一個公眾人物,她能在憂鬱情緒中堅強地走過來,明知痛仍選擇愛,選擇為所愛的人活著過來,到現在能活出真我,以使命感去感染身邊的人,不論她作為教徒與否,都意義重大,予人希望。
作為一個一向對她演出都不太熱衷的人,看過她復出後的演唱會,感受到她的能量是毫無雜質、單純、完全投入、為人付出的,力量大得地動山移,在場亦為之動容。《值得》一書內她很坦白的把自己在嚴重抑鬱狀況下,如何認知並由陰霾成功走出來,重生的一段心路歷程,一字一淚的寫下來。作為一個大明星,她並不需要自暴其短,自揭瘡疤;但作為一個願以身作則去幫助其他人的人,她那顆善心無可匹敵,她成功把人生的劫難化為大愛,令人從頭學會珍惜和感恩。「我清楚地知道,你回來了。更重要的是,你的勇氣回來了」,那是她在書中形容那個重生的自己。
作為張國榮的忠實歌迷,偶爾我會怱發奇想,若果當年他能夠從黑暗中走出來,將會是一個怎樣發光發亮的生命?!或許他的死要展現的,是要人接受生命的無常。同樣要人珍惜, 只要轉了一個彎,將可以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