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
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

[ARTICLE] 中風治療勿錯失 把握黃金三小時


星島日報 – 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上午6:09
(綜合報道)(星島日報報道)中風可分為缺血性(俗稱腦栓塞)及出血性(又稱爆血管)中風兩種。一般來說缺血性中風的個案比例較多,佔總數的七成,至於出血性中風個案雖然較少,可是其嚴重性亦不能忽視,有機會引致大量出血,最終導致死亡。
根據臨牀經驗,15%的中風病人在發病前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病徵,例如說話不清、單邊身體無力或麻痹、頭暈、視覺出現重影等,有關情況約維持數分鐘至十數分鐘不等,之後會回復正常。可惜,不少患者都忽視了上述的病前徵兆,誤以為「等一等、過一段時間情況會好轉」,白白錯過了最佳的黃金治療三小時。

現時,如醫生發現病人出現類似中風前的徵兆,經臨牀診斷和腦部電腦掃描檢查屬於缺血性中風患者,會即時處方溶血劑,將血管內的粥樣斑塊清除,幫助血流暢通運行。研究數據顯示,如能於徵狀出現後三小時內接受適當治療,如溶栓治療,則可降低殘疾或死亡的機會,一旦延遲注射溶血劑藥物,卻反會增加出血性中風的風險,所以患者及其家屬切勿延醫誤診。
由於曾出現中風的病人,他們一年內出現再中風的機會高達10%-15%,所以必須依靠藥物控制病情及預防再中風風險。
腦神經科專科醫生
方嘉揚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