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島日報 – 2013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6:30
(綜合報道)(星島日報報道)近日,網上盛傳一篇題為「飲水秘密」的文章,當中指人體在睡前喝約一百毫升水,可助預防心肌梗塞或中風。為此特向專家求證,據心臟科醫生表示,這說法雖未獲研究證實,但確有一定根據。不過當中針對的只屬心臟本已有問題的人士,睡前飲水對普遍人的心臟健康影響不大。 文:onki
切合心臟病人所需
心臟科醫生梁達智(上圖)表示,血液中佔七成都是水分,由於睡覺期間會有好幾小時沒機會飲水,於呼吸或排汗時又會流失水分,身體確實可能會出現輕微缺水問題。人體於缺水時,血液濃度會變高,或可影響血液的流動,有較高機會形成微小的血塊,增加心臟病患者病發的風險。
此外,據梁醫生的臨 經驗和不少研究中所見,早上確為心臟病患者最常病發的時分,雖然另有解釋指,這與其交感神經於早上最為活躍而致血壓升高有關,但梁醫生認為,缺水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是有可能的,但前提是有關人士本身已有心臟毛病。上述提及飲水可助防中風之說法,對普遍健康人士應影響不大。
嚴重缺水壞影響
梁醫生續指,正常人的身體機制會自動調節水分的流失情況,如睡眠時間過長時,人體機制會自行保留水分,並且會產生口乾、口渴等輕微缺水的訊號,以提醒我們補充水分。因此於一般情況下,睡前即使不飲水並不會令身體出現嚴重水分不足。反而因為腸胃炎而引致的上吐下瀉、運動過量又沒有及時補充足夠水分,又或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家,因為乏人照顧而長時間沒喝水,會較易出現嚴重缺水而感不適,包括血壓過低,影響心臟健康。
非預防良方
梁醫生又指,曾有研究探討睡前、睡覺期間醒來,以及睡醒後飲水,對人體的各種影響,及後發現箇中分別不大。「曾有指睡前飲水會影響睡眠質素,但其實兩者沒有直接關係。人體並不會因為飲水過量而令人醒來上廁所,這反而有可能是由於本身已有前列腺、膀胱敏感等生理或情緒問題,令人睡不好而想如廁。因此,睡前飲一杯水並無壞處。」
即使睡前沒飲水,如能在起 後立刻飲用清水,也可令人感覺更為精神。梁醫生強調,雖然睡前飲水有機會減低心臟病患者病發的風險,但對於正常人而言,這並非預防心臟病的正確方法。如欲真正防止心肌梗塞及中風,建議應該改善日常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,避免心臟血塊形成,阻塞血管流通。
徵狀一覽
輕微情況
•口乾
•口渴
•疲倦
•頭暈
•小便次數較
少及其色澤
較深
長期缺乏
•乏力
•肌肉抽搐
•舌頭腫脹
•頭暈
•心悸
•便秘
•小便次數較少及其色澤較深
視乎個別情況
限量攝取者
心臟衰弱患者:飲水過量會令心臟負荷不來,形成水腫問題。
肝功能較弱或慢性腎病者:由於腎功能或肝功能較弱,排水功能差,水分過量會積聚於肺部及四肢,形成水腫。
多飲用人士
腎結石病人:少飲水是形成腎石的主要原因,腎結石患者多飲水,能令腎管道較暢通,舒緩腎石情況。
水分健體
•能助人體減低患感冒、便秘、尿道感染、膀胱癌及腎石等疾病的機率。
•有助維持身體的血容量,令人反應加快,集中力增強。
•可助排去身體內過多的鈉質,減低水腫的機會。
•令皮膚保持滋潤。
正飲指引
•正常人一天需要飲用約1.5至2.5公升水,以補充身體水分的流失。
•身體缺水達中度或以上時,最好飲用暖水,有助吸收。
•含有咖啡因如咖啡、奶茶或可樂等飲品具有利尿的作用,可令人體水分加快流失,不能代替清水補充水分。
■每日飲用約八杯水、多吃蔬果、做適量運動及不吸煙,方為預防心臟病的不二法門。
■睡前或醒來後飲一杯清水,對身體有益無害。
■睡前飲水,可減低心臟病患者病發機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