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
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

[ARTICLES] 如何對付易請難走的頑癬?

夏天是細菌、真菌活躍的季節,尤其是香港的夏季炎熱多雨潮濕,更為真菌造就滋生繁殖的有利環境。癬是真菌的一種,在皮膚上出現的各種皮膚癬,其實是受皮癬菌(黴菌)感染並寄生在皮膚或黏膜表面,是具傳染性的皮膚病。皮膚癬來得容易,但要請走它也不是難事,不二法門離不開注意個人衛生,保持身體乾爽潔淨,還要增強個人免疫力,便可抵擋真菌寄生在皮膚上。

癬從何來?
真菌其實在我們周圍的環境廣泛地存在,它主要分為皮癬菌和酵母菌,前者較易感染人類,一般感染途徑是從泥土中、動物身上或人類身上。既然真菌廣泛地存在,為甚麼有些人會長癬,有些人則不會?身體長癬需具備兩大條件:(一)外在環境欠佳:經常處於侷熱、潮濕的環境或接觸到已被感染的人或動物;(二)個人體質欠佳:個人免疫力低、個人衛生不佳、患有長期病患或免疫功能有問題,如糖尿病患者。

因此,皮膚癬最常出現於皮膚較侷促的位置如腳趾縫、手指縫、腋下、股溝、大腿內側等。體癬(出現於身體大範圍的地方,如手臂、胸、背或臉)、腳癬、手癬、股癬、甲癬、頭癬等,都是普遍的皮膚癬種類。

腳癬:俗稱「香港腳」,屬最常見的一種,多在成人身上出現。皮癬菌多在鞋、襪或濕地上(如泳池或浴室)存在,鞋襪不夠乾淨或腳汗多的人容易感染。不過如只接觸帶菌的皮屑並不會受感染,身體有傷口才會讓皮癬菌進入引致感染。腳癬分三類:濕性(出現於腳趾縫,皮膚先呈白色,然後潰爛、痕癢)、乾性(腳底的皮膚會乾、硬、厚,會有很多細小的皮屑剝落,可蔓延至腳邊及腳背,痕癢程度只屬輕微或沒有)及水疱性(腳底及腳趾旁出現水疱,非常痕癢,亦會疼痛)。

甲癬:當腳癬的真菌入侵腳甲或手甲時形成,俗稱「灰甲」,它會令腳趾甲或手指甲變色、變形、加厚及脆弱易碎。

股癬:在股溝、大腿內側或陰部之間出現,通常兩邊對稱地長出紅色環形皮疹,非常痕癢,同時感染的位置亦會因經常磨擦而令皮膚潰損。肥胖、多汗、常穿緊身侷促的褲的人容易患上,男性患者亦較普遍。

汗癬:凡在多汗的位置,如腋下、大腿或手臂內側、胸口、背部等侷熱而不通風的地方出現。多呈紅色圓圈狀,大小如毫子般,有時會有脫皮。流汗多、肥胖、體溫高(如小朋友),及經常運動後而沒有及時洗澡的人容易染上,因為皮膚上會累積很多引致汗癬的真菌。

處理不當可致併發症

很多人以為皮膚癬不是甚麼大病,只是痕癢難擋,有時抓損紅腫而已,便不了了之。其實如不理會,真菌會更加肆虐,數目愈來愈多,感染範圍亦愈來愈大。而且痕癢會使人不斷搔抓,增加表皮破損及細菌感染的機會;嚴重的可引致蜂窩組織炎,甚至敗血症等併發症。

保持潔淨乾爽  用鹽治癬
要治療皮膚癬,最重要是減少真菌數目,直至消失為止。輕微患者塗抗真菌藥膏約1至4星期便可;較嚴重的則需服用口服抗真菌藥物及塗藥膏,但要記緊無論病情怎樣,均需找醫生處方的藥膏或藥物。

皮膚癬的惱人之處是極容易復發,尤其是受過感染的位置更易再度出現真菌,所以注意個人衞生非常重要,特別是腳趾縫、手指縫、股溝、腋下、大腿內側等皮膚摺位及汗多的位置均需保持乾爽,出汗後應盡快用毛巾抹走汗水,運動後更要盡快洗澡(或抹身)更衣,以防真菌積聚。穿棉質寬鬆的衣服及透氣鞋子、勤換襪子,亦具預防作用。其實皮膚癬的成因跟表皮屏障的功能失調有關,炎夏的高溫與汗水更易令屏障損耗或失調,所以我們同時要保持良好的抵抗力,亦可避免真菌有機可乘。

除了藥物治療外,用粗鹽也可治療皮膚癬。只要在沐浴時用鹽按摩患處數分鐘便可;如患處有水泡、流血,只要輕力按摩亦可,輕微情況一兩星期便收效,嚴重的則需一個月或以上,記緊要持之以恆。


(資料由客戶提供)
健康生活專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